2017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这段论述明确指出了议题的地位和功能。
1.议题的地位:推动教学方式转变。
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目标是关注人的素养,提倡的是素养本位的教学,因而尤其强调议题的地位。新课程提倡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其中拟好议题是关键。拟好议题,就相当于牵住了教学的牛鼻子,我们可以把握教学的育人方向,发挥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独特价值。
通常情况下,教师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是习惯依据教材内容主题的逻辑来考虑教学进程,基于这样的框架,来考虑设计学生活动和可能产生的实际问题,以期达成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是基于学科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设计,虽然有学生的活动,也有问题的探究,但究其功能,大多是落实学科知识的手段和路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出发,拟好教学议题。这样的教学,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学情调研,做好学生问题的把脉,选择典型情境来拟定好议题,并在议题的带领下推进教学进程,从而指导学生运用学科内容,进行深入的问题剖析和深刻的体验感悟。
2.议题的功能:“引入、引导和讨论”。
引入——议题,因其依托着情境故事,能够引人入胜,加上议题的牵引,学生能迅速明确任务,并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来,展开课前准备、课上讨论以及课后反思的各个环节中,使得学习活动更有意义。
引导——议题的作用,不应只局限在活跃的思维和广泛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议题能通过素养立意,发挥其正确的价值导向功能。一个好的议题,能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的探究讨论辨别分析,坚定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与自信。
讨论——围绕议题,运用学科内容主题的支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观点的分歧,进行深入的交流,展开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广开言路、开阔视野……形成议题带动下的交互场、活动场。
四、好的议题如何拟定?
2017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换言之,议题应具有包容厚重的品质,“议题是将主题置于话题讨论中的问题。”
例如,新课标的议题示例:
“如何理解校训的价值追求?”就是一个可以“议”起来的好议题。这一议题,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一学科主题以及“校训承载了我们怎样的价值追求?”这一核心问题,放置在学生熟悉的校训话题中,是一个具有很好的渐入佳境的融入感和体验感的巧妙设计,它依托良好的学情基础拟设,内涵丰富、寓意深远。这样的议题,能让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掌控富有张力。
随着议题讨论的深入,可以引申出一系列的问题串,如:关于校训确立的根据是什么?校训对学校教书育人产生了哪些影响?也可以讨论不同领域、不同区域的价值追求是怎样提出的?以及这些价值追求与人们价值观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进而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有什么作用?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如何理解校训的价值追求”这一核心议题的统整下,前后呼应,彼此照应。学生则可以从这一“议”起来的诸多交互中,能够获得丰富而深刻的价值领悟。可见,议题是将问题、主题、话题和价值观念引领等要素的有机融合,议题应体现素养立意,坚持价值导向和学情为基础,坚持问题导向的有机统一。
再如,实际教学的议题示例:
这一议题,以学生身边真实存在的“校门口的垃圾站”作为情境话题,选取“公民参与”的主题学科内容,以“是否应该搬迁”为问题的呈现方式,以学生对垃圾站该不该搬迁的疑惑作为教学设计的问题起点,展开素养教学的有效实施。实际教学中,学生在议题的引领下,运用所学有序地展开调查、论证和讨论,通过公共参与,展现出社会担当精神,润物无声地发挥着议题在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中所具有的价值引领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基础状况和课时容量,来考虑更为恰切的议题。对于“多个分议题”的设计,可以考虑将议题拆解,选择其中一个议题,做深入聚焦的讨论和问题探究。当然,也可以设计成序列化的议题式学科活动课程。
总之,好的议题,是那种能够把情境、内容、任务、价值导向等各种要素有机编织在一起的巧妙设计;好的议题,是培养学科核心观念、承载学科内容和集中体现育人价值,能够将素养教学真正扎实落地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