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下载信息 [文件大小:119 KB 下载次数: 次] |
![]() |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第三框 法治社会 导学案
(1)了解法治社会的概念、内涵。
(2)理解怎样建设法治社会。
(3)理解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1.教学重点:了解法治社会的概念、内涵。
2.教学难点:理解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和意义。
(要熟记课本重点知识,加深理解,注意运用)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1.法治社会是指① 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② 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2.全社会对③ 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④ 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⑤ 。
⑥ 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⑦ 运行。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的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⑧ 依法得到解决,⑨ 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二.建设法治社会
1.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① 的任务,需要进行② 的努力。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③ 意识。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④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提高社会治理⑤ 水平。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建设完备的⑥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⑦ 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⑧ 机制。强化⑨ 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2.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⑩ 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自主探究一:
在多年法治建设进程中,我们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断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推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为习惯。如今,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看待问题、解决矛盾,将问题矛盾放在法律框架下处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法治意识逐渐植根于人们的头脑深处,当遇到诸如合同纠纷、消费欺诈等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和习惯。
随着我国加大对酒驾行为的查处力度,特别是从2011年“醉驾入刑”后,酒后驾车行为及因此造成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探究任务]
1. 法治社会的概念是什么?
2. 如何理解法治社会的内涵?
自主探究二:
中国的“全国法制宣传日”是每年的12月4日。2001年12月04日是第一届全国法制宣传日。同时该日期也是国家宪法日,国家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
2001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确定:“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即12月4日,作为每年一次的全国法制宣传日。“目的是要通过开展系列的宣传活动,进一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的观念、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观念、公民权力和义务对等的观念、依法治国的观念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观念。
关于基层社会治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诸多措施。
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良性互动。
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任务]
1. 怎样建设法治社会?
2. 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1.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句话强调的是( )
A.公民的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B.法律是人民意志的直接反映和载体
C.公民对法律的认同是法治的力量之源 D.法律意识是公民意识和公民政治素质的内涵
2.(2018•全国卷Ⅰ)某市司法局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建设,整合镇(街道)和村居(社区)法律顾问、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专职人民调解员等力量参与窗口接待,提供相关法律服务。上述做法( )
①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②维护了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公共法律服务的权益
③提高了城乡居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 ④推进了司法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司法行政效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这是央视专题片《法治中国》第六集《全民守法》中的一句解说词,道出了全民守法对法治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全民守法,要求( )
①实现全体公民立法、司法和守法平等 ②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法律的规范作用
③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 ④利用普法方式及载体多元化推动全民学法用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近年来,我国农村贪腐问题日益突出。对此,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下列能有效防止村级小微权力腐败的办法是( )
①村民参与本村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②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
③细化村干部履职要求,规范村干部行为 ④村里的所有开支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
①依赖于村委会对国家事务的有效管理
②要求村民普遍提高民主法治道德素养
③有利于按照城市文明建设模式建设新农村
④有利于更好地调动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时代楷模”李培斌是山西省阳高县龙泉镇司法所所长。他长期战斗在司法调解岗位上,调解矛盾纠纷数千起,化解群体性事件上百起,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影响社会安定的问题。李培斌的做法( )
A.积极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B.增强了人民不断进取的意识
C.积极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D.化解了我国当前社会的一切矛盾
课前预习参考答案
一.①法律 ②依法 ③法治 ④法律 ⑤基本规范 ⑥宪法和法律 ⑦依法 ⑧社会纠纷 ⑨公平正义
二.①艰巨 ②全方位、长期性 ③法治 ④法治精神 ⑤法治化 ⑥法律服务体系 ⑦法律援助 ⑧预防化解 ⑨法律 ⑩学法、信法、用法
自主探究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一:
1. 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
2.(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
(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的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
自主探究二:
1. 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2. 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自我检测参考答案
1. C 2. A 3. D 4. A 5. C 6.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