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下载信息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次数: 次] |
![]() |
《经济生活》
单元 | 必备知识 | 是否过关 |
第一单元 | 1、商品的含义及属性 | |
2、货币的职能及内涵 | ||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 | ||
4、流通中的货币量与经济政策▲▲ | ||
5、人民币币值变化的影响▲▲ | ||
6、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积极/消极)▲ | ||
7、影响价格的因素▲▲ | ||
8、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 ||
9、价格变动的影响(生活/生产)▲▲ | ||
10、影响消费的因素▲▲ | ||
11、消费类型 | ||
1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 ||
第二单元 | 1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 |
14、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及各自的性质、内容、地位、作用 | ||
1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表现▲ | ||
16、公司的类型及组织机构▲ | ||
17、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怎样做)▲▲ | ||
18、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内容、措施) | ||
19、区分储蓄、股票、债劵、商业保险的性质、类型、风险与收益▲ | ||
20、投资理财应遵循的原则 | ||
第三单元 | 21、我国的分配制度(内容、地位、原因) | |
22、区分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 | ||
23、怎样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如何实现由“国强”到“民富”)▲▲ | ||
24、区分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 | ||
25、财政的作用▲▲ | ||
26、税收的作用 | ||
第四单元 | 2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 |
28、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手段(内容)▲ | ||
29、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 ||
30、贯彻新发展理念(内容、侧重点)▲▲ | ||
3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 ||
32、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 ||
33、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高质量发展)▲▲ |
《政治生活》
单元 | 必备知识 | 是否过关 |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点 | |
2.人民民主的特点 | ||
3.公民的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 | ||
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和途径 | ||
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 ||
6.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方式、优缺点 | ||
7.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方式(直接、间接) | ||
8.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形式、性质、意义 | ||
9.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意义 | ||
10.公民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要求 | ||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 1.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工作的基本原则。 | |
2.我国政府的职能:★★★ | ||
3.政府依法行政的含义、意义、要求 | ||
4.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重要性、措施 | ||
5.怎样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 ||
6.政务公开的具体内容、意义 | ||
7.政府权威的含义、要求(怎样做) | ||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1.党的领导地位、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执政理念、阶级性质、根本宗旨、指导思想、初心和使命。 | |
2.为什么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原因) | ||
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求) | ||
4.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因) | ||
5.中国共产党如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 | ||
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各自主题) | ||
7.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途径、方式、机关) | ||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性质、地位、职权、常设机关) | ||
9. 人大代表(地位、产生、权利、义务) | ||
10.国体和政体的含义、关系 | ||
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含义、地位、组织与活动原则、内容、优越性) | ||
12.我国的民主党派(性质、地位) | ||
13.我国的政党制度(地位、内容、显著特征、优越性) | ||
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性质、组成、职能) | ||
15.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内容、意义) | ||
16.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前提、自治地方、自治机关、核心内容、优越性) | ||
17.中国共产党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 ||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 1.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 |
2.主权国家(地位、基本要素、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 ||
3.国际组织(含义、类型、作用) | ||
4.联合国:(宗旨、原则、作用、中国与联合国) | ||
5.国际关系(含义、内容、形式、实质、决定因素) | ||
6.当今时代的主题、主要障碍、有效途径 | ||
7.世界多极化(表现、意义、趋势) | ||
8.国际竞争(表现、实质、对策) | ||
9.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基本目标、宗旨、基本立场、基本准则) | ||
10.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因、意义) |
《文化生活》
单元 | 必备知识 | 是否过关 |
第一单元 | 1.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 |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 ||
3.文化与综合国力 | ||
4.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优秀文化的作用) | ||
5.文化的作用(对社会、对个人)◆◆◆ | ||
第二单元 | 1.文化的多样性(含义、表现、地位、意义、态度、原则) | |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 ||
3.文化传播(含义、途径、手段) | ||
4.传统文化(含义、表现、特点、作用、态度) | ||
5.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依据、态度、做法、关系) | ||
6.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 ||
7.文化创新的源泉、作用、主体 | ||
8.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参照“步步高”p174)◆◆◆ | ||
第三单元 |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原因◆◆ | |
2.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核心、特征) | ||
3.中华民族精神(地位、意义、措施)◆◆◆ | ||
第四单元 | 1.什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
2.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
3.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综合探究]) | ||
4.文化自信(地位作用、来源、表现、措施)◆◆ | ||
5.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 ||
6.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为什么、怎样做)◆◆ | ||
7.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做)◆◆ | ||
8.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什么、怎样做)◆ | ||
9.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什么、怎样做)◆◆ |
《生活与哲学》
单元 | 必备知识 | 是否过关 | |
第一单元(哲学基础知识) |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 ||
2、哲学的基本问题 | |||
3、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具体形态 | |||
4、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 |||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基本特征;最新理论成果) | |||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 (一)唯物论 |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方法论) | |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 |||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方法论) | |||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方法论) | |||
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 |||
6、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
(二)认识论 | 1、实践(含义、特点、基本形式) | ||
2、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 |||
3、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方法论) | |||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方法论) | |||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 |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方法论) | |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方法论) | |||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方法论) | |||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 |||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方法论) | |||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方法论) | ||
2、(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方法论) | |||
3、(事物发展的状态):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原理、方法论) | |||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观) | 1、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 ||
2、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方法论) | |||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方法论) | |||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 |||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 |||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 |||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方法论) | |||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含义、地位) | |||
(四)创新(辩证否定观) | 1、辩证的否定(原理、方法论) | ||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 |||
3、创新的社会作用 |
单元 | 必备知识 | 是否过关 | |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 | (一)社会历史观 |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方法论) | |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原理、方法论) | |||
3、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原理、方法论) | |||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方法论) | |||
(二)人生价值观 |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方法论) | ||
2、人生价值的内涵和实现(原理、方法论) | |||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原理、方法论) | |||
4、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
(接上表)